为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促进各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省教育厅决定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接试点工作。我校作为试点高校,承担了1个中职——高职高专“2+3”衔接试点项目,11个中职——本科“3+4”衔接项目,5个高职——本科“3+2”衔接项目;全校共有8个分院承担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专业15个,招生总数990人;衔接中高职院校18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15所。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沟通联系,学校组织18所中高职衔接院校进行工作交流,针对对接具体方案、下一步工作部署、项目课程开发等进行学习研讨。
5月21日上午9时,我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工作会在三教多功能厅举行。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职成处曹文,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栾立明、副校长刘君义,相关分院、部门负责同志及省内18所对接中高等职业院校校长、专业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校长栾立明同志主持。

战高峰副厅长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工作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对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调整教育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衔接学校要通过交流和座谈更好地推进相关专业的对接。战厅长指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通道,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要把握好衔接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人才培养作为通道建设的重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要通过今天的交流,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融合,从职业教育内部通道建设延伸到行业企业的方方面面进行研讨衔接,细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加强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开拓思路,衔接学校、行业企业成立一个创新联盟,建立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经验传播与共享。同时,通过这个平台组织调研咨询、实施人才培养、开发教学资源、开展课题研究等,促进专业衔接、课程衔接、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系统性培养技能型人才。
王建华书记致欢迎辞。他深刻阐述了实施中高职本科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工作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实际步骤和重要内容。通过衔接使得合作办学有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使各方能够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通过无缝对接,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市场适应性、职业适应性、岗位适应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书记强调,中高职本科的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办学理念上达成高度的一致共识,需要共同谋划好、统一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合,需要大胆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加强研究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这项事业的全局发展提供借鉴。王书记表示,吉林工师作为这个衔接项目的牵头学校,一定要摆正位置,勇于担当,虚心学习,积极主动地征求各兄弟院校的意见、建议,加强沟通与协商,共同把总体设计、总体工作方案谋划好、设计好;一定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遴选优质师资来从事这个项目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多尽义务、多做奉献,在人力、财力、物力、精力上全面加大投入,不辜负各兄弟院校特别是省教育厅的重托与期待。

校长栾立明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栾校长首先谈了对该工作的认识,他指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工作是完善职业教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职校招生的吸引力,推进我校办学规模扩大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涉及到各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解决高考独木桥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次,他就如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强调,中职校、高职校和我校是项目的主体单位,这些主体单位要在教育行政主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做好各自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成立一个中高职相衔接的创新联合体,通过这个工作平台把我们衔接工作做好,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栾校长就衔接的具体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各个对接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要从化学融合的角度,紧密科学地把这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好;二是做好招生工作。对接项目马上面临招生,要加强工作联络,认真研讨招生工作有关事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认可,实现开门红;三是加大投入。各院校要加大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力度,拿出相应的资金和配备相应的人力来完成好这项工作,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培养好我们自己的学生,完成好上级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我校高教研究所所长兼教务处副处长甄国红做工作计划安排
会后,校长栾立明、副校长刘君义与各衔接院校校长在第一会议室就具体衔接事宜召开了座谈会。
1.中职——高职“2+3”衔接模式: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2年,注册中职学籍,侧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修满2年后转段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学籍同时转入对应高职院校,侧重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5年学习期间,由对应高职院校牵头,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2.中职——本科“3+4”衔接模式: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3年,注册中职学籍,修满3年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学籍转入对应本科院校。7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的本科院校牵头,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3.高职——本科“3+2”衔接模式: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注册高职学籍,修满3年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学籍转入对应本科院校。5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的本科院校牵头,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