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学校在第一会议室召开转型试点专业工作汇报会,院办、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图书馆负责人及各教学分院(部)行政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刘君义主持。
会上,12个教学单位分别围绕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作了汇报。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树臣谈到,转型的核心在教师,将从项目入手,做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5门课程改革,通过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试点改革。
服装工程学院院长韩静指出,专业要与市场对接、磨合,教师水平要纳入市场检验,以市场标准检验课程,抓好服装工程实训,重点做好实践课程改革。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广文指出,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才能齐心协力做好转型。要实现师资队伍再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先进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械工程学院将通过“3+1”定向培养、“校企校”三位一体、工学融合、五维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转型发展。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带自己的项目深入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按照企业要求增加《企业管理》《高等机构学》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三导师制”,从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将企业的项目引入学生的课程设计。要从师资队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五个维度推动转型发展。
职业教育学院院长曲丽娜谈到,转型发展要深入行业、企业做好充分调研,针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设计课程。通过调研,职业教育学专业方向定位于教育培训机构和学前幼儿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探索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等新兴行业方向定位,行政管理专业着眼于社区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服务人员的培养。
经济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伟东谈到,将依托《投资学》《国际经济贸易》两个转型试点专业,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同时建议学校做好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强化专业建设,适应产业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走向企业、走到工作岗位。
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李皓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指出目前学生对行业缺乏了解、对自己技能缺乏自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培训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转型试点过程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做到观念转变,又要做到运行机制转变。建议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预警机制,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
文化传媒学院院长陈少志围绕编辑出版专业建设工作,总结了“明确市场导向、深化校企互动、构建产业对接平台”等三个成功办法。面对新形势,提出“适应入口、强化过程、错位发展”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提出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做好总体定位、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建议顺应市场需求,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应用理学院院长王朝勇提出,转型发展的内涵建设在定位,应该秉承“本科底蕴+实践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推动试点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同时指出,转型发展确切地说是“修型”,教师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学生从知识掌握向职业能力转变,教学从课堂传授向校企合作转变,管理者从思想向行动转变。
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于宝山围绕环境设计试点专业建设,根据学生的毕业走向,提出了教师首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专业品牌意识。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许建平交流了自动化专业的试点建设情况,通过开设实验班,进行课程整合,引入项目教学等途径推进转型发展。
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文丽谈了本院的成功做法,提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理实一体,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组成重点团队,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外语学院院长张丽梅指出,为更好应对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改变和教学方式变革,推动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
教务处处长崔亚新就14个转型专业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提出课程体系建设要真正实现理论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主动聘请企业能手和中职教师,校企合作要做到深度合作。
人事处处长冯超就人才引进、宣传推动做了积极表态,尽全力做好服务,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院长栾立明肯定了各单位负责人对转型发展的正确定位。指出学校转型发展要区别于高职高专,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方向要定位于“学科+岗位群”,就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同时,要正视我校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差距,找准“实践”这个短板,把“实践”做实。要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开展好校企合作,调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积极性,职能部门做好宏观政策出台。教学单位负责人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以学生就业情况检验转型发展的结果。要总结好专业试点工作成果,做好舆论宣传和理论总结,在全省率先垂范,争取发展空间。
副院长刘君义对会议进行总结时强调,转型发展是学校目前的大事,一把手要负总责,要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大讨论是一个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研究;各单位要制定包括路线图和时间表的详细工作方案,切实推进学校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