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培养出“会上课、能下厂”的应用型教师

来源:媒体工师 2017/12/2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强能、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努力建设应用型工程师范大学,为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一是先行先导,老牌职教基地变身转型试点院校。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以应用型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学院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致力于应用型大学建设。2014年,学院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牵头成立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单位,积极开展应用型转型工作。两年来,联盟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职责,积极推动吉林省高校转型发展,建立联盟共享实习实训及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创客空间及创业孵化基地、扩大联盟参与单位等。

二是校企合作,所有本科专业实现产教融合。转型工作不是理论上的交卷,重点是务实。2014年,学校确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11个转型试点专业,2016年转型专业达到30个,目前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实现了转型。学校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培养、交替培养、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办学,切实提高转型实效。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习实训,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升级改造,充分实现校企融合。2014年,学院与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工程师班订单式培养协议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协议,构建了“2.5+1.5+(1)”吉通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大一以传统加工和数控车削、二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二以数控铣削加工和三维软件实训为主,大三以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和科技竞赛活动为主,大四以“师徒制”为主逐级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目前学校已与196家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在校内建立多个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实训室和工作室。同时,采取与用人单位订单培养、与企业分段培养、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交替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是优化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调减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不相适应的专业,增加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化工、物流管理、机器人工程、网络新媒体等与吉林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市场急需的专业,形成了具有较高集中度的优势专业群。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习实践,把理论学时由原来的2800学时压缩到2200学时,“挤出”600学时全部用于实践实训。统筹协调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将第二、第三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运用互动式、开放式、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式,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是强化双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按照“既能上得了课堂,又能下得了工厂”的要求,打造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出台了系列文件,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开展教学名师、教学技能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开展教师讲课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从师任教水平。在实际工作操作中,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参加实践指导、举办专题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把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作为评职的硬件条件,要求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不低于三个月,否则在职称评定上实行一票否决;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近两年,学校先后选派100多名教师到德国、美国等地进修学习,派出150余名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培训。

(作者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1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21/node_10.htm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