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报》:高校转型 最大挑战在观念

来源:媒体工师 2014/09/23

《新文化报》 2014年8月31

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一场席卷我省25万在校大学生的改革风暴已经袭来

高校转型 最大挑战在观念

新闻背景:822,我省传出消息,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整体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转型为应用技术型,转型高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一场席卷高等教育院校的改革风暴已经袭来。

827上午,寂静了一个暑假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园,迎来新学年第二天的课程。教室还是那间教室,老师还是那些老师,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人才输送等环节,都在悄然从学术研究型向应用技术型变化。

今年3月,教育部透露的将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消息,曾引来高等教育界一脸愕然,路在何方的追问不绝于耳。5月,记者致电省内多所本科高校,询问是否已有转型准备,大家的回答都是不清楚。甚至有高校工作人员称,举措难落实。彼时,只有吉林工师是例外,他们5月高调宣布:转型!

82214,长春市松苑宾馆,我省高教强省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二会议召开。副省长王化文说:“通过政策、投入和试点引导,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整体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转型为应用技术型,转型高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

路径渐明。

样本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39个专业都要进行转型,但根据实际,全完成起码要35

原因:就业压力催发转型

“这是必然选择。”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栾立明说,“大学扩招至今,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和压力,这与大学面向大众但采取精英型教育有很大关联,培养出的学生和就业市场有难以融合的矛盾。”

栾立明称,正是基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升级版逐年刷新的背景,使他最终作出将学校整体由学术研究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重大决定。

该校成立之初的教学定位,是为技工学校、中职学校培养教师,将来到工作岗位上,都是懂理论、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但我们的一些毕业生,的确存在着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以至于之后的这些年里,只有10%~20%的毕业生能签约到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剩下的只能进入其他岗位。”

思前想后,栾立明决定,既然已经没有时间继续等待大环境的改善,那就让自己先转变,“既是转型,也是把过去坚持的东西继续做好,返璞归真。”

从栾立明的表述中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压力,是促成该校转型的关键因素。

核心:校企联合

栾立明说,转型的想法其实已在心里酝酿数年。几年间,他们四处调研不断尝试,结合自身情况及当前形势,磨出了方案,并在日前呈报给省教育厅。

方案里清晰说明了转型的每一步任务,读来枯燥的文字,却对学生们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归根结底,利用扩大校企联盟规模等多种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方案提到的核心。

“《方案》里的做法,很多已经实践了很长时间,并且正在进行。”栾立明说,该校7个专业已采取了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他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我们和省内多个著名服装企业创建了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设计与加工设备,把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引入实训教学,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把质量关。我们还建立了集服装生产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校内实训企业,以开发四季服装和羽绒服装为特色,教师承担品牌的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市场调研、品牌评价、产品策划、设计制作、营销陈列等实训环节……”

难点:理论型专业难定位

这个学期已经正式开始,按照《方案》的计划,会不会这届的大一,就是“应用型”的大一?

昨天,记者通过该校老师得知,大一新生本学年的培养计划还是以专业的基础教育为主,理论课居多。而且,学校目前正在等待搬迁到位于德惠米沙子的新校舍,现在的教室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新校舍会建成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学生在那里可以边学理论边操作。”这位老师说。

栾立明也表示,现在学校总共有12个学院、39个本科专业,眼前的计划,是每个学院都拿出一个专业来转型,有个渐进的过程。“未来,39个专业都要进行转型,但根据实际,全完成起码要35年。”

不过,有的专业本身就是理论型专业,很难给转型方式定位。栾立明承认,类似中文专业,真没想好怎么转,“但是会尽快根据具体的就业取向,逐渐凝练几个方向。”

调查篇:这种转型还没有全面展开。有的学校没有讨论出结果,有的学校怕给家长和考生造成误导

有些高校方向并不明晰

谈到我省高校转型的阶段性进展时,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在22日的会议上表示,目前我省多所高校已启动转型工作。如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工大人文信息学院等。

据悉,为推动高校转型和专业结构调整,省教育厅组织我省有关高校到河南、重庆等地考察,邀请国内专家做专题培训,吉林动画学院董事长郑立国都参与了。因为出差,郑立国委托副院长朱莉接受了采访。

“董事长看了一圈回来和我们说,‘我们就是应用型高校,不用转型就是’。”朱莉说,“学校从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专业的设置要和市场对接。”

然而,采访其他学校并不顺利。一所高校的宣传部部长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上学期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没有什么结果,现在新学期刚开始,也没什么进展,所以不方便接受采访。”

另一所高校的宣传部部长则说:“我们的方案基本已经确定了,但是涉及到以后要向高职、高专院校转型,这个方向我们把握不好,怕给家长和考生造成误导。”

可见,关于转型,不是所有学校的方向都是清晰的。

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市场

岳金熙的经历成了朱莉所说的一个注脚。这个四川小伙在4年前到吉林动画学院求学。今年毕业,他和5名同学及一个师弟开了一家工作室,“做动画的衍生产品,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同时业务运转经费充足。”

说到同学的就业情况,岳金熙表示大家“混”得都还不错,有些人在网易、腾讯、小米等知名公司工作。

说到在大学四年自己有哪些受益,岳金熙说:“不迷茫。我还有我身边的人,在大四毕业的时候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从校企联合中实打实的产学对接实践教学平台上,这些学生从大三起,就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市场。

“无论在我们学院学习什么专业,都可以在平台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进入平台的学生要经过筛选,能从一名学生最快地完成向一名职业人的转变。”朱莉说。

分析篇:“高校转型不是拍拍脑门,说转就转的,观念和理念要是不真正转变,就谈不上转型。”

挑战来自于“传统观念”

任何改革都会面临挑战,栾立明在承担着许多阵痛。如同网上流传的调侃某技校的段子一样,把一所大学改成应用型,不但需要校方的勇气,也需要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的认同。

“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们的接受程度。家长和学生通常都认为应用技术型教育就是培养蓝领,办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包括很多高校也是如此,谁都不愿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工作者,都想做高管、当CEO。”栾立明说,他在调研过程中就面临着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非议。

栾立明认为,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本较学术型人才要高。他解释说,要转型的话,必须要强化实践,需要设备的投入,“如果光和企业合作,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学生作为生手不能直接到企业去,必须先在学校进行实践、练习,这样就需要设备,有的大机器达到上百万元。”

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也绝对不菲。但很可惜,很多大学培养出的只是似是而非的“学术型”,多数是“流水线生产”,成本自然不言而喻。

“再者,我们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也会操作。”栾立明说,“很多大学现在以理论课为主,老师照着书把基本知识体系教给你,甚至有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学生无论在下面听与不听都不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就学校来讲,这种培养方式轻车熟路,最为轻松。”所以,他认为真正的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从领导到教师观念上的改变。

“高校转型不是拍拍脑门,说转就转的,观念和理念要是不真正转变,就谈不上转型。”朱莉的话,说到了根子上。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