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4月20日 本报记者 刘姗姗 通讯员 王宇
“每次看到按月存入的生活费,心里都是暖洋洋的。上学再也不用担心生活费没有着落了。”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出来,张诗雅的精神面貌和之前那个神情木讷的女孩儿已判若两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景翊看着眼前这个女孩的变化,感慨地说:“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事业张开有力的臂膀,给身陷泥泞的家庭温暖的拥抱。特别是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穿越黑暗、靠近光明的勇气和希望。”
张诗雅是延边州龙井市老头沟镇廉明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陈景翊回忆起当时结对帮扶的情景,仍感历历在目。那还是隆冬时节,陈景翊和帮扶小组的同志坐在火炕上,与张诗雅一家话家常,这名16岁花季女孩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沉默寡言。张诗雅的父亲三级智力残疾,除了偶尔的清醒外,多数时候神志不清。母亲改嫁失联,使原本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她平时由大伯大娘抚养监护,大伯大娘有两个在校读书的孩子,生活并不富裕。一面是经济的窘迫,一面是爱的缺失,这个花季少女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虽然学校已经减免了张诗雅的学费,但是生活费还是没有着落,别说小小的愿望,连学业都有可能中断。了解到张诗雅的情况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校党委决定全力帮助这个女孩,让她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把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起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精准扶贫小组号召学校党员自愿捐款,帮扶这个孩子完成学业。每年10000元的善款给张诗雅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与张诗雅家庭建立扶贫一对一帮扶后,这个女孩的成长变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事情。每次精准扶贫小组探望这户贫困家庭时,都会捎去学校师生对张诗雅的关心和挂念,鼓励她树立战胜困境的信心,增强直面困难的勇气,学习本领,增长能力。每次慰问与关怀,精准扶贫小组都能够从张诗雅和他父亲的眼神中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欣喜和热烈的盼望。
关注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情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项目。陈景翊说,今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将以帮扶困难家庭为主要抓手,继续深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力求办实事,切实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