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晶:学者无疆

来源:工师学者 2015/01/02

他是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中唯一的职教人,期刊出版、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他多栖发展。

他1992年投身职教,和团队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像一本厚厚的书,书中内容既移步换景,却又主线突出。

他对事业热情而执著,崇尚躬行、待人谦和,所发散出的智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心态的力量,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

他就是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院长、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于志晶。

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职教专业学术期刊品牌

如今,经历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后仍能坚守壮大的教育期刊社寥寥可数。毋庸讳言,改革一个教育刊社远比维持一个教育刊社更为艰难和充满风险。但是,于志晶带领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却一路平稳地走到了今天。

1997年,就任杂志社社长不到一年的于志晶即开始推进杂志社改革,杂志由三个印张48页增至四个印张64页;1998年,杂志由月刊变为半月刊;1999年,杂志变为国际大16开本;2000年,杂志正式由半月刊变为旬刊。《职业技术教育》也完成了一本教育类杂志生态的成熟蜕变,上旬理论版面向理论研究者,主要刊发理论探索、学术思辨类文章;中旬应用版面向教师,主要刊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成果;下旬综合版,面向行政管理者、校长,主要刊发政策解读、形势分析、办学经验介绍的文章,上中下旬刊全方面覆盖了职业技术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他大力推进编研一体化和杂志社向智库的转型,并身体力行组织策划了《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品质职教——关于宁波外事学校的报告》《李克强职教观》《中国职教梦-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等一系列重大选题,累计撰写了200多万字的报道、访谈、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

着眼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经过艰难的资金筹集和人力准备,他于2010年组织创办了《职业技术教育(英文版)》,面向国外推介以政府战略、地方经验、学校办学、科研成果和改革动向为重点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和趋势,这成为全国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全英语职业教育专业期刊。经过四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英文版)》已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40多个国际机构和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教育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窗口。

在他和他的团队20多年的辛勤耕耘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刊质量突出,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战线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之一,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北京图书馆等单位连续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等单位评为RCCSE核心期刊,是吉林省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设立“吉林省双十佳期刊”以来的连续获奖者,2007年以来连续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一、第二届“期刊精品奖”。

打造立足本省、放眼全国的职教科研平台

对于在办刊方面取得的成绩,于志晶和同志们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有更长远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一定要成为中国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库!”

“我们不仅要做思想的传播者,还要成为思想的生产者;不仅要做思想的生产者,还要成为思想的激发者、提升者。”这是于志晶常与大家共勉的一句话。

“资本”在握,目标在前。于志晶提出,要大步快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的制高点在哪里?在于志晶看来,思想库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研究高地上的。“没有科研基础,何来思想高度!”

于志晶提出,人人要抓项目,个个研究课题,所有编辑都要成为编辑、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2000年以来,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相关研究课题10多项,撰写了《区域战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转轨破题——新时期职业教育热点报告》《好学校是怎样诞生的——职业学校办学实践报告(上、下卷)》《职教魂——中国职业教育人物报告》《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吉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吉林省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10余部专著和《吉林省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研究》《面向农村何以进行》《中高职协调:结构与衔接——关于动力、认知和意愿的调研》等30多篇学术论文。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于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是在全国最早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

他重视收集和整理职业教育文献资料和历史性实物,2007年亲自设计并组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王珉同志亲自题写馆名。2012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经吉林省文化厅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批准,在史馆基础上正式建立全国第一家职业教育博物馆;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

他着眼于推进职业教育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在对大量职业教育资料进行积累和数据化处理的基础上,带领团队于2010年创立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14个分库,数字化资源容量达11T。2011年4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批示要在此基础上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该中心成立后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承担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展览”的内容设计任务。于志晶带领团队日夜苦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协调方面多、材料收集难、沟通渠道不通畅等各种困难和挑战,高质量完成了1000平方米展区100多面展板的内容规划、图片设计、中英文字解释、图表设计制作,电视滚动播放、人机互动内容设计,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基本状况和未来图景,以及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市长韩正,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郝平等,以及与会各国代表在会议期间参观了展览,评价展览“是大会的一大亮点”。他和同志们设计的22米长的中国职教史卷轴,被鲁昕副部长称为“中国职业教育清明上河图”,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家领导和外国嘉宾。

为全国和吉林省职教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品牌,以专业化发展为途径,建立多元化价值链体系,是于志晶和他团队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全国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是这个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

在于志晶的带动下,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研服务平台已经建设起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依托杂志社建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院;吉林省教育厅党组决定,并经省编办批准,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研究院、杂志社合署办公。杂志社(研究院)与吉林省妇女联合会联合建立了吉林省妇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国家劳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试验基地。

这个“智库”型的科研服务平台搭建起来后,迅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调研、起草和修订工作,并参加了教育部领导、省政府领导等分别带队的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及调研报告起草工作,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和重视。

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于志晶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学会建设工作。2002年以来,他带领的团队义务承担了《中国职教学会动态报》编辑和出版工作,至今已出版130多期。组织职教期刊专业委员会的60多家期刊团体会员团结办会、规范办会、围绕中心工作办会,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他多次承担并完成学会委托的重大课题调研任务,撰写出《煤矿行业职业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中国职业教育体制调研报告》《中高职衔接研究》等10余份专题报告。他的工作多次受到学会领导的称赞,2012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先进个人。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品牌,以专业化发展为途径,建立多元化价值链体系,是于志晶和他团队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全国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是这个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

在于志晶的带动下,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研服务平台已经建设起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依托杂志社建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院;吉林省教育厅党组决定,并经省编办批准,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研究院、杂志社合署办公。杂志社(研究院)与吉林省妇女联合会联合建立了吉林省妇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国家劳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试验基地。

这个“智库”型的科研服务平台搭建起来后,迅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参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调研、起草和修订工作,并参加了教育部领导、省政府领导等分别带队的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及调研报告起草工作,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和重视。

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于志晶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学会建设工作。2002年以来,他带领的团队义务承担了《中国职教学会动态报》编辑和出版工作,至今已出版130多期。组织职教期刊专业委员会的60多家期刊团体会员团结办会、规范办会、围绕中心工作办会,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他多次承担并完成学会委托的重大课题调研任务,撰写出《煤矿行业职业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中国职业教育体制调研报告》《中高职衔接研究》等10余份专题报告。他的工作多次受到学会领导的称赞,2012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先进个人。

过去的故事与辉煌,未来的美好构想……以静止的笔触去描绘动态的于志晶显然是片面的。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知识化、信息化社会,在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烈的时代,学习能力是一个单位负责人永不褪色的核心能力;变革能力则是一个单位取得持续成功的惟一竞争法宝。而这两点,显然于志晶都准确把握住了,并且正持续地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着。

人物档案:于志晶,男,1958年3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专家组顾问、吉林省2013年度“长白山学者”、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兼职督学、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社会学学科专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省职教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编审。

(撰稿人 张祺午)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