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母机的领航者
——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百花园中,有一类特殊的高等学校,它既姓“高”,也姓“师”,还姓“职”,它就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简称“职技高师”。职技高师承担着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的任务,因此又被人们称作“职业教育的工作母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经国务院批准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工作母机,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职业师范院校之一。作为这所学校的党委书记,王建华说他很幸运,因为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平台上演绎自己的生命。“我们在用激情和生命锻造着她的未来,她也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型塑着我们的人生。”他强调说。
一
2008年5月,组织上安排王建华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担任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这一年他50岁。
有些朋友为他担心,“那个摊子历史欠账太大、问题很多,别陷进去拔不出来。”王建华回答,“组织上就是让我治乱去的,我没有退路可留!”
在和全校中层干部的见面会上,王建华动情地说,“吉林工师是一所有传统、有特色、有前途的学校,我愿意和大家一道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奋斗一生,从今以后我的这条命就交给‘工师’了!”他的表态赢得了一片掌声。
掌声真正呼唤的是行动。上任伊始,等待王建华的是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全校经费运行十分困难,有些老师手中为学校垫付资金的票据已经累积了好几年迟迟不能报销,2006年全校教职工的“阳光工资”一直没有兑现,上上下下意见很大。对王建华而言,当务之急是“还钱”。
王建华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他同有关部门同志一道重新制定和规范了财务管理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细抠详查,堵住“跑、冒、滴、漏”,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睁大眼睛向管理要钱;另一方面,他找上级、跑财政、寻合作,四处求援化缘,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低下头来向社会聚钱。
2008年底,学校全部还清老师们垫付的办公经费、补发教职工的阳光工资共计800多万元,之后又多次上调教职工工资、岗位津贴、住房补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大集体职工、临时工的工资,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助。
教职工的气顺了,学校工作局面为之一新。王建华向学校党委建议,要乘势把大家的工作热情引导到学校事业建设上来。“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学校事业发展好了,大家才会有成就感、归属感,才会持久地气顺劲足!”这是他反复跟同志们讲的一个道理。
实际上,在王建华的心里充满着更大的激情,就是要把一个更大、更新、更好的职技高师带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重铸中国第一所职业师范大学的辉煌!
共识在相互交流和砥砺中凝聚。学校党委提出,学校要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拓展办学空间——迁建新校园,彻底解决学校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实现学校整体功能再造;二是提升办学层次——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适应职业教育对高学历教师的新要求;三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吉林工师的学生在职业教育战线立得住、叫得响。
“三大工程”被王建华称为“工师梦”,他和同志们相约:“为工师梦想奋斗到底!”
二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职技高师具有自身的发展和教育规律。对此,王建华深以为然。甫一到任,他就以一个新兵的姿态抓紧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职技高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在同类院校的校园中、在各种有关的会议上到处都留下了王建华求教的身影;一有时间他就会和学校搞教育研究的同志切磋心得、讨论问题;每周他都坚持抽出两个半天走进课堂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交流;他与职业院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广交朋友,与行业企业的老总和工人们广交朋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同行评价他“情况熟悉快,角色进入快”。
不过在王建华看来,进入角色并不是根本目的,他要的是“摆脱束缚”——摆脱传统思维和观念的束缚,为职技高师寻找到更加宽阔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9年王建华被任命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这一年,他提出职技高师办学模式有“四大症结”必须破除,即:人才培养主体的单一性、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封闭性和教育内容的脱节性。他认为,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适应职业院校对新型教师的需求,难以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要跳出教育办教育,即走校企合作、多元参与的办学之路,让职教师资培养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展开。他的意见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认同,教育部职成教司专门下文委托王建华和学校开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实践研究。“要拿出一份对全国职技高师教育重大启发意义的答卷来!”教育部领导对王建华和他的探索充满期待。
2010年初,一份关于成立吉林省职教教师教育联盟的方案递交到省教育厅领导的案头。在这份方案中,王建华提出,建立由职教师资的培养单位——职业师范院校、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单位——行业企业和职教师资的用人单位——职业院校等三方组成的教育创新协作体,探索建立“校企校”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新机制。
“我们就是要把独角戏变成多角戏,把自娱自乐的小舞台变成群英荟萃的大舞台!”王建华说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要把全省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吉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新体系。
教育厅领导表态:“王建华他们是在主动地自己革自己的命啊!这个命革得好,目标对、方向对、路子对,教育厅坚决支持!”
不久,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牵头组建的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4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按照“政府统筹、协商决策、责利驱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原则运行,“校企校”三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建设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2012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自带队视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联盟揭牌,对联盟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2013年3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编发的《教育部简报》及教育部网站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校—企—校’联盟”为题向全国推介联盟建设成果。
三
要把吉林工师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始终是王建华思考的问题。他不停地问自己,也不停地与同志们探讨。
在王建华的心中,吉林工师应该是这样一所大学:她是“双师型”人才的高地——在这里要汇聚一大批既会讲、更会做的人才,又源源不断地输送既会讲、更会做的人才;她是教师教育的实验高地——她应该走在职教教师教育的最前沿,既提供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又提供最富有启发和引导性的教育教学的示范;她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高地——她海纳百川,汇聚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她崇尚创新,不断孕育和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思想;她是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的高地——她对职业教育的历史文化稔熟于心,并善于汲取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构建新的职业教育文化形态……
这些憧憬是激励王建华奋力前行的动力,也是他的行动依据。
在他的争取下,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十几项教育部委托的有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标准制定等专项研究课题,努力抢占职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制高点。
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建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为教育部和各地的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帮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出批示,要求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
在他的支持下,学校主办的《职业技术教育》连续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并于2010年创办全国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英文版职业技术教育期刊,面向全球发行,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他的协调和组织下,2012年4月,学校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全国第一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专程带队参观和考察展览工作,与省领导一道为展览开幕和博物馆成立揭牌。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等媒体均作了报道,成为职业教育战线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成果和一大亮点。
2012年5月,受教育部委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展的设计工作。王建华赶赴上海亲自主持设计工作,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大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万钢等国家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及各国来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观看了学校的数据库演示,并给予一致好评。
四
王建华在工作上素有“拼命三郎”之称。他认准的事情就要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不搏没意思”。
有一次,他到北京联系学校的一个项目,没想到刚到驻地就把手臂摔伤了,受伤部位又红又肿,他疼的脸色煞白。随行的同志担心是骨折,建议马上到医院就医。王建华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先去办事情。几个小时后,他看到事情有了着落,才同意去医院救治。
王建华的“抠门”也很出名。他要求学校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不准大手大脚。和他一起出过差的同志都知道,每次出门他都嘱咐要住便宜的宾馆、吃简单的饭菜,并且总要吃几次方便面。他常跟同志们感慨,方便面是最伟大的发明——便宜、好吃、省时!
不过,他也有很慷慨的一面。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对博士、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给予高额资助和奖励的制度。学校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工作上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他提议学校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并授予职业教育研究院“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团队”称号。
事实上,这两个“特别”也是王建华自己精神的一个写照,爱屋及乌,他是希望自己的部下都是讲奉献的人,都是能干事情的人。
所以,每当看到或听到老师们做出了教学或科研成绩,他总是喜形于色、兴奋不已;对于努力工作和富有才干的同志,他总是格外欣赏、加倍爱护。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甘于奉献和善于干事的同志。
正是凭借着奉献和战斗的精神,王建华和同志们一道把学校工作一步一步地推向新的高度,“工师梦”正在向他们走来:
——学校新校区的选址已经确定,校园整体迁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批学科和机构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办学层次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了显著成果,在刚刚结束的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和二、三等奖7项。
五
王建华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作实现吉林振兴发展的两只翅膀——双翼齐振,吉林腾飞。
但是,在王建华看来,在吉林省,职业教育的这只翅膀还不够硬,不论是职业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怎样才能让职业教育这只翅膀强壮起来呢?王建华认为首先要把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他给了我们这样一组数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38%左右,而我省的这一比例为21%多一点,在未来的几年里国家要求这一比例达到60%左右。他的结论是:我们的差距很大,工作任务很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高素质的教师从何而来?王建华说,一靠培养,二靠培训。职教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社会工程,教师的专业实践需要行业企业支持,教师的教育实践需要职业院校来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来搭建,所以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职教师资的建设工作。
他特别强调,职教师资的建设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做的事情,一是做好建设规划,二是保障投入,三是提供编制、标准、职务职称评聘等制度保障,四是建立保证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体系,这其中也包括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
作为吉林省政协委员,他希望能在这方面提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由衷地希望大家关注职业教育工作母机的建设和发展,让全国第一所职技高师院校也是目前东北四省区唯一的职技高师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档案:王建华,汉族,1957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政府督学。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长期在省市宣传、教育部门工作,是长春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任省高校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2003年11月任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并主持行政工作,2008年5月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2009年10月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2013年7月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董鹏中 张玮东)